防蚊灭蚊与蚊媒传染病防控科普宣传
防蚊灭蚊与蚊媒传染病防控科普宣传
夏季蚊虫活跃,是蚊媒传染病的高发季节。为守护全园师生员工的健康,筑牢校园健康防线,现将防蚊灭蚊技巧、个人防护方法及蚊媒传染病早期识别知识科普如下:
一、科学防蚊灭蚊:从 “源头” 减少蚊虫滋生
蚊虫喜欢在积水、潮湿环境中产卵,防控的核心是 “清理积水、破坏滋生环境”,同时搭配安全有效的灭蚊手段,具体可从校园环境和班级 / 家庭场景分别落实:
(一)校园公共区域防制
定期清理积水:保健室联合后勤人员,每周对园区内花盆托盘、绿化带积水、排水沟、废旧轮胎、水桶等易积水处进行检查,及时倒掉积水;无法倒掉的积水(如景观池),可投放安全的灭蚊幼剂(如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,对人体无害)。
优化环境布局:定期修剪绿化带、清除杂草,减少蚊虫栖息场所;校园公共活动区、走廊等位置,可安装物理防蚊设施(如符合安全标准的纱窗、纱门,避免幼儿触碰的灭蚊灯),灭蚊灯需定期清洁、检查,确保正常使用。
安全灭蚊操作:若需使用杀虫剂(如超低容量喷雾),需选择幼儿安全型产品,在幼儿离园后(如放学后、周末)喷洒,次日开园前通风 30 分钟以上,避免残留气味影响幼儿健康。
(二)班级与家庭场景防制
班级内:每日离园后,老师需清理饮水机接水盘、拖把池积水;幼儿水杯、餐具及时收纳,避免残留水渍吸引蚊虫;午睡室安装纱窗,夏季可在幼儿午睡时使用物理驱蚊产品(如无味驱蚊贴,需确认幼儿无过敏史)。
家庭中:家长需定期清理阳台花盆、鱼缸换水(每周 1-2 次)、清理空调冷凝水;儿童房尽量使用纱窗、蚊帐(选择孔径小于 1 毫米的防蚊蚊帐,避免蚊虫钻入),少用蚊香、电蚊液,若使用需放在幼儿够不到的高处,且保持通风。
二、个人防护:教会孩子 “主动防蚊”
幼儿皮肤娇嫩,是蚊虫叮咬的重点对象,需通过趣味引导(如儿歌、动画)让孩子掌握基础防护技能,同时师生员工共同做好以下措施:
穿 “防蚊衣”:户外活动时(如课间、体育课),尽量穿浅色、长袖上衣和长裤,袖口、裤脚可扎紧(或选择带松紧的款式),减少皮肤暴露;避免穿深色、鲜艳衣物(蚊虫对深色和汗液气味更敏感)。
用 “安全驱蚊剂”:3 岁以上幼儿户外活动前,家长或老师可在其暴露皮肤(如手臂、脚踝)涂抹含避蚊胺(浓度≤10%)、派卡瑞丁(浓度≤20%) 的儿童专用驱蚊剂(避开眼、口、鼻及皮肤破损处),每 4-6 小时补涂 1 次;3 岁以下幼儿优先使用物理防护(蚊帐、长袖衣),如需用驱蚊剂,需在成人监护下选择 “不含避蚊胺” 的天然成分产品(如含柠檬桉叶油,但需先做皮肤过敏测试)。
避 “蚊虫活跃时段”:蚊虫多在清晨(6-8 点)、傍晚(17-19 点)活跃,这两个时段尽量减少幼儿在草丛、池塘边等蚊虫密集区域长时间停留;若需户外活动,可选择在上午 10 点后、下午 4 点前,此时蚊虫活跃度较低。
三、蚊媒传染病早期识别:早发现、早处理
蚊虫可传播登革热、乙脑、疟疾、基孔肯雅热等传染病,不同疾病症状有差异,但核心是 “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”。以下为常见蚊媒传染病的早期典型症状及对应应对建议,方便师生员工快速识别、科学处理
(一)登革热
其早期典型症状表现为突发高热,体温多在 39-40℃,且持续 3-7 天不退;同时伴随全身肌肉、关节疼痛,部分幼儿会因疼痛表现出肢体活动减少;发热后 3-5 天,皮肤会出现红疹,多分布在躯干、四肢,部分幼儿还会出现眼结膜充血(眼睛发红)的情况。
若发现幼儿出现上述症状,需立即带其到医院就诊,就诊时务必告知医生幼儿近期是否有蚊虫叮咬史、是否去过登革热流行地区(如南方沿海城市);就医前让幼儿多休息、多喝水,切勿自行给幼儿服用退烧药,需严格遵医嘱用药。
(二)流行性乙型脑炎(乙脑)
乙脑的早期症状以渐进性发热为主,体温会逐渐升高至 39-40℃,同时伴随明显头痛、喷射状呕吐(呕吐时呈急促喷射状态);幼儿精神状态会出现明显异常,如嗜睡、烦躁不安,严重时可能出现抽搐、意识模糊。
由于乙脑可能危及幼儿神经系统,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切勿拖延,需立即带幼儿前往医院儿科或感染科就诊。日常预防中,幼儿需按免疫程序接种乙脑疫苗(基础免疫 1 剂,加强免疫 2 剂),这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方法,家长需按时带幼儿完成疫苗接种。
(三)疟疾
疟疾的典型特点是周期性发热,比如隔天发热 1 次,发热时幼儿会伴随寒战(身体发抖、怕冷),发热高峰后会大量出汗,退热后精神状态暂时恢复正常;此外,幼儿还会出现乏力、食欲下降、面色苍白(因贫血导致)等表现。
发现症状后需及时带幼儿就医,通过血液检查即可确诊;家长需特别注意,若家庭近期有成员从疟疾流行地区(如非洲、东南亚国家)返回,需警惕交叉感染,在家中加强防蚊措施,避免蚊虫进一步传播病毒。
(四)基孔肯雅热
该疾病早期会出现突发高热,体温多在 39℃以上,持续 1-7 天;最典型的症状是剧烈关节疼痛,常见于手腕、脚踝、膝关节,疼痛程度较明显,部分幼儿会因疼痛拒绝肢体活动,且疼痛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;发热后 1-3 天,皮肤会出现红疹,多分布在躯干、四肢,伴随轻微瘙痒,部分幼儿还会同时出现头痛、肌肉酸痛、恶心呕吐等症状。
若幼儿出现上述表现,需立即带其就医,就医时需告知医生幼儿近期蚊虫叮咬史及外出史(基孔肯雅热多见于非洲、东南亚、南美洲等地区,国内部分南方省份也有输入病例);就医期间让幼儿多休息,避免剧烈活动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或止痛药缓解症状,切勿自行用药。